鼎新讲座 | 吉林大学王湘浩人工智能杰出学者系列讲座 | AI时代教师怎样教? 学生怎样学? —— 人工智能与科学教育协同的新定位与新范式
报 告 人: 徐宗本 院士
所在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报告地点: 吉林大学数学楼二楼报告厅
报告时间: 2025-05-05 15:00:00
报告简介:

教育自然人与训练大模型(AI机器)有许多一致性,例如,二者均通过知识输入(途径)来培养核心生产力(目标),均采用“学习-反馈-适应”机制来提升能力,但这二者又有着显著差异性,如,前者是慢过程,后者是快过程;前者个体承载有限知识,后者个体承载知识无限;前者面对开放环境(无论输入、输出),后者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都是封闭的(去向与道路由算法预先设计);前者边学习边实践(强化实践性),自我感悟/自我成长(自主学习)起核心作用,而后者训练模式单一、自主学习能力偏弱;正确认知这二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有助于预判人工智能的未能发展方向和科学教育的未来聚力点。

基于这一视觉,我们辨识科学教育当下所面临的前所未有机遇:“人机协同”和“重定位”。我们阐述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教育应有的定位、目标、内涵与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着力点,重点阐述“为创新而教、为能力而教、为质效而教”的教育理念,以“大学科、大场景、大观念”为核心的知识整合教育内涵,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们也提出“教师-AI协同课堂”这一实践所提出新理念、新内涵、新方法的平台,并报告初步实践。


下一篇
主讲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信号与信息处理专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数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在稀疏信息处理、机器学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学基础等领域取得系统性与原创性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为中国人工智能的理论突破和原创技术做出了奠基性贡献。他提出稀疏信息处理的L(1/2)正则化理论,支持了研发全球首部稀疏雷达原理样机;提出“徐-罗奇”定理,为非欧机器学习的算法发展提供了分析工具;提出突破机器学习先验假设的系列新原理,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系列基础算法;提出非log变换的CT机器学习模型,研发成功新一代微剂量CT系统,显著降低了CT辐射,为推进我国分级诊疗战略以及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最高科技奖、陈嘉庚信息技术科学奖、华罗庚数学奖、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科技成就奖;曾在2010年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特邀报告。并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